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建设多圈层结构的都市圈

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建设多圈层结构的都市圈

品牌新闻haixia2021-10-08 14:55:4139135A+A-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程晖

  中国的一线城市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什么?日前,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1秋季论坛以“超大特大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谈到,思考特大超大城市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它是复合性、综合性的经济体,所面临的发展和治理要求是多元的,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治理系统。其中,要考虑超大特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要做强超大特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必须建立高水平的产业体系,这离不开前瞻性的规划,要深入到产业链、价值链内部来观察精准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20年我国超大城市一共有7个——上海、北京、深圳、成都、重庆、广州、天津,这些城市城区人口都超过了1000万,预计到2035年超大城市有可能会增加5到12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

  他认为:“未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应该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根据我们的研究,未来要建设30多个高品质的国家级都市圈,下一步促进大都市圈共同发展应把握三个着力点。一是要做好产业的选择;二是要做好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扶持;三是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省市的发展共同体。”

  中国区域规划协会理事长肖金成建议:大都市要加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它的引领作用,削弱它的虹吸效应。一是编制现代化都市圈的规划,通过规划引领,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明确城市边界。二是应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把产业链条向周边延伸,周边地区才能获得发展机会。三是为了防止“大城市病”,应打造“反磁力中心”,在周边地区发展产业化的平台。四是都市圈建设要落实责任制,核心城市要负责任。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执行秘书长倪鹏飞表示,应规划建设多圈层结构的都市圈。结合地形地貌,形成一小时通勤半径的外部圈层和多个30分钟通勤半径的城市中心圈,以及若干个15分钟通勤半径的微中心圈,既有都市圈又有中心城区还要有核心城区。其次,应规划建设多中心的都市圈体系,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次中心、微中心,避免单个中心城市摊大饼式蔓延。再次,应规划建设多组团的功能体系,避免中心城区功能过分叠加,形成多中心并存、多组团分工协作的格局。四是应规划建设生态隔离带与红线区,防止城镇无序蔓延,保障生态安全。五是应规划建设网络化交通体系,加强不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六是应按照多层嵌套的产业集群体系思路,在不同的功能空间,包括微中心,合理规划被疏解产业和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七是应基于人口和产业变化,规划建设各圈层、各中心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议采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先行的办法,首先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多中心组团式格局,然后才有可能实现人口和产业多组团式中心建设,从而实现特大超大城市的各圈层、各组团、各中心、各节点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倪鹏飞说。

(责任编辑:杨淼)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华夏品牌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华夏品牌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2018 优质品牌促进发展工程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举报电话:130-1111-5527 电子邮件:news@chinapp.cn
网站运营支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品牌管理中心 北京华夏品质品牌管理中心  京ICP备19024269号-2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2号楼 邮政编码:100053


Powered by Hxppw Themes by hxppw.com.cn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留言建议| 网站管理